中國保險業首個國家標準《保險術語》正式實施!
發布單位: 時間:2019 / 04 / 12 大 中 小
4月10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消息稱,中國保險行業首個國家標準《保險術語(GB/T 36687-2018)》已經發布,并于2019年4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共收納817項保險專業術語,既包含面向業內人士的專業術語,也包含面向消費者的一般術語,是保險行業內部溝通和外部交流的規范性、通用性語言,是保險業各類標準的基礎標準。


據悉,該標準由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保險分技術委員會組織,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起草,共有十個章節,包括基礎術語、保險產品術語、投保和承保術語、保險合同管理術語、賠償和給付術語、市場和營銷術語、保險中介術語、精算術語、再保險術語、保險組織和監管術語,基本已囊括中國保險業所有領域的基本術語。
背景:我國已成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僅次美國的第二大保險市場,保險從高速度發展走向高健康發展之路,保險產品作為能夠兼顧風險保障和保值增值服務的金融產品,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社會公眾保險知識普及和保險相關聯行業都需要國家級術語標準的規范和指導。
《保險術語(GB/T 36687-2018)》是在原行業標準《保險術語》(2006年發布)的基礎上歷時三年編制審查完成的,于2018年9月正式發布。
現國家標準《保險術語》與原行業標準相比,有哪些差別?
相比原行業標準,《保險術語(GB/T 36687-2018)》國家標準兼具權威性、專業性及普及性。
一是內容新增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基礎術語”章節,包含保險產品定義、銷售、承保、理賠等銷售及服務環節常用術語;
二是標準編制審查過程中不僅廣泛聽取行業意見,還引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數據通信技術研究所等行業外專家意見,對標準進行反復論證審查,包含的術語更加豐富,描述更加準確。
國家標準《保險術語》的三個特色
一是注重廣泛性和權威性。將保險法律法規中已經明確的定義、保險監管機構在監管規定中已經明確的定義、以及在保險行業內廣泛應用的保險術語和概念均納入標準,如保險人、保險經紀人、責任保險等術語。
二是兼顧通俗性。由于國家標準的受眾還包括廣大保險消費者和非專業人士,因此本標準的術語定義在保證權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內容注解,以方便大家理解。例如:“2.34 保險價值”,在術語定義之后增加注解“注:保險價值是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計算保險賠償金的標準或依據”。
三是注重實用性。引入了與保險新業態、保險創新產品相關的術語,如根據投資連結保險的升級換代而引入的個人賬戶價值轉換術語,以及由新型保險類型而引入的虛擬財產保險、互聯網保險術語等。
文/整理自銀保監會網站